Visiting Sleeping Beauties: Reawakening Fashion?

You must join the virtual exhibition queue when you arrive. If capacity has been reached for the day, the queue will close early.

Learn more

Press release

Bridging East and West: The Chinese Diaspora and Lin Yutang (Chinese) 大都會博物館展出林語堂和其家人收藏的中國現代書

展覽日期: 2007年九月十五日 – 2008年二月十日
展覽地點: 大都會博物館中國書畫展廳

著名作家林語堂(1895-1976)和其家人收藏的四十三件中國近代書畫將從九月十五日起,在大都會博物館首次公開展出。林氏後人最近將這批藏品捐贈給大都會博物館。

林語堂1936年應賽珍珠伉儷的邀請赴美,稍後定居紐約,很快就成爲西方世界裏詮釋中華文化的主要人物之一,畢生致力促進中西彼此的了解。“連接中西:林語堂和海外華人”(Bridging East and West: The Chinese Diaspora and Lin Yutang) 特展透過林氏與其後人的收藏,呈現傳統中華文化在二十世紀持續發展的一個層面。藏品除了林語堂的手蹟外,另有十八位書畫家的作品,包括徐悲鴻、張大千、溥心畬、齊白石、趙少昂、于右任、沈尹默、饒宗頤、馮康侯等。展覽同時展出三十二件館藏作品,分別來自1949年後徙居海外的華人收藏家張大千、王季遷、翁萬戈、和唐炳源溫金美家族。

大都會博物館亞洲藝術部部長屈志仁說:“林氏家族的藏品有的出自最傑出的中國現代藝術家和學者之手,我們的館藏因此更爲充實。就整體觀之,這些書畫也反映出中國邁入現代後文人的交往和創作上的互動。他們可算是躬行‘以藝會友’這古老中國習俗的最後一代,同時也是嘗試新形式的藝術和文學表現的第一代。”

從林語堂的收藏可看出他和當代幾位重要藝術家的交往。“連接中西”特展中有徐悲鴻的《梅竹石》(1942) 、《柳鵲》(1942) 、《天馬》(1942) 和《十七帖》(1938-48)。徐是中國現代藝術史上影響最大的畫家之一,積極鼓吹融合中國傳統筆墨和西方繪畫的表現技巧。這四件作品都是他直接寄贈林語堂和其女林太乙(1926-2003)的。《十七帖》是件非常特殊的長卷,由徐悲鴻寄給林語堂的十七封信匯聚而成,記下徐悲鴻十年間稜角崢嶸、全無柔媚之氣的手蹟。 徐在信中請林語堂協助他在美國舉辦一個中國當代畫展,聲援中國的抗日戰爭。(其中一封信特別提到大都會博物館當時的中國藝術部主任Alan Priest。)大都會博物館後來在1943年的確舉辦了一個中國當代畫展,上面提到的三幅畫都參與展出。

“連接中西”特展另有張大千致贈林語堂或其婿黎明的六幅畫,包括《山晴隔雨》潑墨山水(約1965年)和作於同時的三件蔬果圖:《蕪菁芥菜》、《山廚清供》和《野菇》。張、林兩人都酷嗜中國菜,大千自題《野菇》時,嘆息徙居西方後無法再品嘗大陸各地的名菇。他這些畫作的輕快愉悅與林語堂的幽默文筆頗有相通處。中國語文雖時有幽默色彩,但原本沒有相當於英文中的humor 一詞。音譯humor 可有多種譯法,林語堂選擇“幽”和“默”二字,因爲“凡善於幽默的人,其諧趣必愈幽隱,而善於鑑賞幽默的人,其欣賞尤在於内心靜默的理會,大有不可與外人道之滋味。…… 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

林語堂生於帝制的清代,一生歷經1911年建立共和的革命、軍閥、國共的内戰,和1949年後大陸、臺灣對峙的局面。身為基督教長老會牧師之子,他小時在教會學校、及長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受的都是西式教育,後來得到哈佛大學的比較文學碩士學位和萊比錫大學的語言學博士學位,1923年回國後曾執教于北大和北師大,1927年後全心致力於寫作。林1936年赴美後,在紐約住了將近三十年,1966年夏始返臺定居臺北陽明山。他第一本用英文寫的書《吾國吾民》(1935)四個月内連印七版,並翻譯成數種歐洲語文。他的第三本英文書《生活的藝術》(1937)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之首達五十二星期,是1938年全美最暢銷的一本書。

“連接中西:林語堂和海外華人”特展由大都會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主任何慕文 (Maxwell K. Hearn) 策劃。林語堂家族收藏的四十三件作品將刊載于展覽圖錄Straddling East and West: Lin Yutang, A Modern Literatus (《腳踏東西文化:林語堂,一個現代文人》),由亞洲藝術部副研究員劉晞儀 (Shi-yee Liu) 博士撰寫,何慕文編審。

展覽和圖錄由華樂基金會(The Miriam and Ira D. Wallach Foundation) 贊助。

與展覽相關的教育活動項目將列于大都會博物館的網站 www.metmuseum.org。

2007年七月一日

Press resources